核心提示:
“我出生于1962年,共产党员,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内蒙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科技人员,1998年5月提前退休,退休后曾经在省区卖过字画,做过生意,开过店铺,还在天津一家企业做过一名经销商。2006年4月到贵州支教,先在紫云县大营乡大坡村支教3个多月,然后转到大方县凤山蒙古族乡石坪小学支教......"
“我出生于1962年,共产党员,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内蒙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科技人员,1998年5月提前退休,退休后曾经在省区卖过字画,做过生意,开过店铺,还在天津一家企业做过一名高级经销商。2006年4月到贵州支教,先在紫云自治县大营乡大坡村支教3个多月,然后转到大方县凤山彝族蒙古族乡石坪小学支教……”
这段看似简单的介绍,其实记载了一个志愿者的感人事迹,这个感人的事迹承载着一份让人久违的感动,这就是在紫云、大方义务支教达两年的内蒙古志愿者丁立东老师的支教生涯。
2006年我省启动了新一年度的扶贫接力计划,丁立东老师瞒着生病的母亲及父亲、妻子、女儿,来到了贵州,对我们讲述了他参加志愿服务,参加的扶贫接力计划的原因。在2003年5月,丁老师从中央教育频道西部教育栏目看到贵州紫云自治县水塘镇“中洞”学校的报道,那里的穷困状态和孩子们渴望的眼睛深深刺痛了他,一到贵州,丁老师便要求到条件教为艰苦的紫云县去义务支教,后又转到条件更为艰苦的大方县石坪小学支教。
大方县石坪小学缺老师,丁老师同时承担了好几个主科的教学任务,由于工作强度大,加上是北方人,生活不习惯,刚到石坪他就病倒了,40多天时间里22天靠输液治疗。尽管如此,丁老师只请了两天病假,很多次一边在膀子上吊一个输液瓶一边站在讲台上。丁立东过去从未自己做过饭,但这两年一日三餐他全是自己动手。平时只要一有空,丁老师就家访,帮助学生家庭干农活。雨季期间还带着学生修路、搭桥。寒暑假他不回家,就利用这些时间为村里的孩子补课
去年国庆黄金周期间,他义务为学校修理课桌近50套。为丰富学生课外活动,他经常自己出钱购体育设施、娱乐设施,还掏钱买奖品搞体育大赛、作文大赛,每学期均要为孩子们花掉数千元。去年2月,他组织了一次由6所学校学生参与的春节联欢活动,自己掏钱解决所有的费用,花了近万元钱。
2007年12月12日,团毕节地委副书记肖明龙受省志愿者协会、省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的委托专门到石坪小学看望了丁老师。
山里贫困孩子交不起书本费,丁老师除了自己掏钱帮助孩子外,还多次为山区孩子奔走呼吁。由于在贵州他没有一个朋友,他想到了一个为学校寻求帮助的好主意:制作了一块写着《募集书》的牌子,每逢假期都到贵阳“摆地摊”,专门住在旅店,包括吃住都是自己掏腰包。为此丁老师专门来到省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找到了杨震主任,得到了杨主任的大力支持,不仅为丁老师出具了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的证明函,还组织新闻媒体进行报道,引起很大的的社会共鸣,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支持。2008年春节过后,丁立东从内蒙返回学校时,在贵阳市为5个贫困学校募集了近3.2万册书、少先队服30套、电脑4台,还有不少文具及体育用品,总价值超过30多万元。这次,杨震主任联系了贵阳市的一些爱心人士专门组织了8辆车为这5所学校义务送书。
2008年7月28日丁老师从贵阳乘火车踏上了回家的旅程,就在这天,省志愿者协会、省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专门为他送行,杨震主任对丁立东老师的事迹大加赞扬:“丁老师是团省委吸纳的最年长的支教志愿者,年近50岁的人,抛妻别子来贵州山区,两年时间默默奉献,为山区孩子办了很多事。”从徐本禹到丁立东,他们关注着贵州,来到了贵州,服务于贵州,带给我们一个又一个的感动,这种感动就是奉献,就是志愿者精神。
共青团贵州省委
贵州省志愿者协会
贵州省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
2008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