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晚报:激情燃烧的岁月--记鄂尔多斯蒙古族支教志愿者丁立东

  • 日期:2011-05-13
  • 查看:22725

核心提示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丁立东,一位来自鄂尔多斯大草原的蒙古族支教志愿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詮释了歌词中所蕴涵的大爱与真情。

2006年,丁立东浏览了一篇关于贵州贫困山区落后的教育状况的报道,内心深受震撼,于是这位40多岁的蒙古族汉子走出美丽的草原,走进贵州的大山支教。尽管那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开水泡苞谷饭、两个月吃不上蔬菜、水果变成珍馐佳肴,可他面对山区那些渴求知识的孩子,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用他的爱心和热情为贫困山区的孩子送去了知识,送去了欢乐。

一次意外萌发支教信念

丁立东有了支教想法缘于1998年5月。那年,他从工作岗位退休后,在某省旅游景区卖字画,不幸发生了意外,一位陌生人把他送到医院并留下1000元钱。好心人给了他一颗爱心,也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为了酬谢这位好心人,他苦苦找寻了5年仍然杳无音信。也就在那时,丁立东做了一个决定,他的命是这位好心人给的,以后就不是他自己的了,他要带着感恩的心回报社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人间的博爱。就在他决心回报社会时,机会终于来了,2003年5月,平日不怎么爱看电视的他无意间浏览了电视节目,一篇关于贵州省安顺贫困山区落后的教育状况的报道深深地触动了他。“像别人帮自己一样去帮助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一个信念在他心中越来越坚定了—一到贵州支教。

2006年6月,他瞒着身患重病的母亲,告别了妻子和可爱的女儿,带着一颗感恩的心走进了贵州省安顺贫困山区的一个教学点。然而,由于饮食不习惯和生活环境恶劣,让这位蒙古汉子一次又一次病倒了。一天,他在课堂上讲课时突然晕倒,整整昏迷了7个小时才苏醒过来,不但自己受了苦,还耽误了孩子们的学习。3个月后,怀着满心愧疚的丁立东来到了贵阳。就在他因不适应环境而苦恼时,几年前卖字画时的一个记忆使他的双眼为之一亮。在大方县有一个叫凤山的地方,那里素有“蒙古族乡”的称谓,“其他蒙古族人能在那里生存,同是蒙古族的我能不能适应呢?”带着一丝侥幸,他再次向团省委提出到大方县风山乡继续支教的请求。看着满腔热情的丁立东,团省委再次满足了他的要求,破格录取了这位高龄志愿者,同时,还特意安排了一名志愿者与他同行。

感恩行动谱写支教深情

2006年9月8日,他来到了大方县凤山彝族蒙古族乡石坪小学。在这里,他开始了新的支教生涯,用一颗感恩的心演绎了一幕幕感人的事迹。

石坪小学是凤山乡最偏远的山村之一,这个小学师资严重不足,体育和音乐课基本没有开展,然而这所学校却是石坪村和相邻村学生完成小学学业的必选之地。刚到学校,为胜任学校的课程,他每天放学后,就挨家挨户去家访,除了了解所任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外,还了解其他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两年来,他对每位学生的家访达5次之多。石坪村秋冬季节白天较短,家访时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在学生家长的挽留下他留在学生家中,吃晚饭时,这位顿顿吃惯了牛羊肉的蒙古汉子面对苞谷饭却犯了难,粗糙的苞谷饭让他难以下咽,最后只能用开水泡着吃,硬是把饭咽了下去。这样的饭食让他感觉特不适应,但他咬牙坚持着与学生和家长同吃这样的饭食,因此他融入到了更多的学生家庭中,变成了他们的好朋友、好兄弟。

因为受条件限制,石坪小学200多名学生会唱的歌曲寥寥无几,课间操和体育课也一直没有上过,面对这种情况,他又无奈又着急,因为这两项都是他的弱项,没有办法,他自己出资近千元买来了MP4,找乡政府弄来个小音箱,并利用周末跑到有条件的地方把一些经典歌曲录回来。如今这所小学不时传出《国歌》、《八荣八耻》、《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螺号》、《走进新时代》等歌曲的动人旋律。体操的难题他也决心攻克,业余时间就跑到凤山乡小学向那里的老师请教,没过多久,一套完整的广播体操被他学了回来,并教给了全校学生。快两年了,每天课间做广播体操已经成为石坪村最亮丽的一景。丁老师站在操场上“喊操”的那股劲头更是令人钦佩。学生们都说,丁老师的嗓子真好,喊了两年都没沙哑过。

关心学生也是丁老师必不可少的工作,利用业余时间,他和学生一起割猪草、锄地、种苞谷,为学生理发,这些举动拉近了他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距离,学生和家长都把他当作亲人看待。他经常向家长们宣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取得的丰硕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家形势、关心国家大事。细心的丁老师看到学生没有学习用具了,就帮他们买纸笔、买文具;看到学生衣服破旧了,就给学生买了新衣服;学生生病了,丁老师就给他们买药品……他像一位慈父般关怀爱护着每一个孩子。

为了活跃石坪小学校园文化生活,丁老师先后组织了六次各种文艺晚会,特别是2007年2月11日,他组织了“六地”学生春节联欢会,受到了贵州省、市、县、乡各级领导的好评,此后还组织了一次高年级《祖国在我心中》作文大赛;举行了两次体育比赛活动,进行了两次“少先队员”野营拉练活动,而组织这些活动的资金都是丁老师个人支出。通过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石坪小学的学习氛围。

2007年11月,是丁老师来石坪小学支教的第三个学期,因为学校缺老师,他同时兼任了五年级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的任课老师,因为教学工作强度大,再加上饮食生活差,终于让他这个硬汉子病倒了,在长达20多天的输液治疗期间,他仍然带病坚持给学生上课。大多数时候,他是一边吊着输液瓶,一边在讲台上讲课。

呼吁爱心共铺支教之路

大山难!农民难!大山里面的孩子更难!这是丁立东到贵州支教后最真切的感受。

当他看到学校体育用品达不到学生上体育课的需求时,就主动为学校捐了500元人民币,用于购买体育器材。在教学过程中看到孩子们除了课本外,几乎没有其他的课外书籍了,丁立东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于是就到贵阳市为4个贫困学校募集书籍近30000,价值达45万元,还有少先队队服50套、电脑2台以及一些文具和体育用品。与此同时,他还主动与上海、北京的民间组织进行联系,为其中3个学校创建了图书室,由民间组织免费提供的书籍马上就要到位了,另外,他还和一些爱心企业取得联系,希望能为石坪小学捐资以改善学校落后的面貌。

资助贫困学生是丁立东支教过程中又一项重要的内容,他从微薄的退休工资里挤出一部分钱来资助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安顺贫困山区资助了4个学生,来到大方县又资助了6个大山里的孩子,希望他们能够顺利读完初中、高中,甚至大学”。每当丁立东说起对贫困学生的资助,这位身材略显瘦削的中年汉子眼里闪烁着坚毅的光芒。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贵州省各级各界的大力关心下,在家乡鄂尔多斯的帮助下,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丁立东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曾被《人民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采访报道,凭借着支教的爱心与热情,2007年7月,他获得了大方县凤山乡教育工作“特别奉献奖”;2007年10月获得了贵州省毕节市“优秀支教教师奖”;2008年获得大方县“优秀青年志愿者”等光荣称号。

众人拾柴火焰高。如今,丁立东更加坚定了支教的信念,仍旧奔波在支持贫困山区教育的路上,但是他明白这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路,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行动,迫切希望全社会都献出爱心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丁立东常说“我是蒙古族人,我的根在草原,我的情在大山,用行动鼓励自己,影响别人,希望更多的人关心、支持贫困山区的教育,让这个世界充满更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