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ENGLISH
首 页
在线资助
已资助学生
男生
女生
已资助大学生
男生
女生
等待资助学生
男生
女生
已资助特困高中生
男生
女生
资助须知
文件章程
资助方式
北斗导航
组织简介
招贤纳士
助学公告
学生表格
爱心纪实
真情感恩
爱心足迹
爱心人物
获取荣誉
信息资讯
助学故事
新闻报道
历届团队
荣誉证书
荣誉证书
瞭望视角
志愿者之家
交流分享
志愿者俱乐部
热线廿四
联系地址
在线咨询
助学会
电子地图
资助咨询
丁老师告白
首页
>
信息资讯
>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支教第一次家访
查看:
日期:2009-05-19
【字体:
大
中
小
】
前言:不知不觉,在贵州省山区支教第一次家访到今天已有四年啦。做一名志愿者支教老师的经历,让我终身难忘,那一幕幕艰难的情景,至今回忆起也是久久不能让自己平静下来,我无法去想象我是如何走过来的。
那三年的时间就那样简简单单地过去了,感悟的不止是艰辛,还有感动的奉献,美丽的不止是沧桑,还有走过的热情。在这近三年中自己有过汗水、泪水;有过悲伤、失望;有勉励和支持;更有欢笑、喝彩。我如同一根火柴,划过西部的天空,马上就熄灭了,但毕竟留下了光和热,留下了我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尽情挥洒过,倾注过的爱和梦想!离别的时候总是伤感的,回想在西部的分分秒秒、点点滴滴,带走了一个值得我珍藏一生的记忆:
2006年4月中旬,我被贵州团省委志愿者指导中心,分配到贵州省紫云县大营乡大破村一个教学点(是我支教的第一所学校),这里是贵州省最贫困,最大的麻山.瑶山的腹地,全村近2500人,一条唯一通向外面的公路,从解放后到现在仍然没有修成功。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家访的经历,家访是认识和了解当地风土人情、自然文化和家长沟通的绝好机会。到达这里一周后我对这里有了初步的认识,就开始了我的第一次家访活动。
4月22日,星期日,气温13至19度,多云转阴,东南风。我和往常一样,起来的很早,简单吃过早餐,大约是八点十分, 我冒着小雨出发了,我的第一个家访目的地的是核桃寨和大破寨的熊同学等多位家。已经是夏季时节,深渊下边是雾气腾腾,忽隐忽现,眼前只留下空旷的石子小路和远处的大山,连绵不绝的向远方延伸过去;小路两旁的山石的断崖随时撕扯着就要滑落下来(这里经常发生泥石流),留下了道道深深的裂痕;山岩下边稀稀落落的木屋袅袅炊烟,不时传来狗叫声,路上没有什么人,只留下了风的影子,漫山遍野的雨雾,仿佛要撕裂我脆弱的皮肤。这让我想起了“西出阳关无故人”那种悲壮而苍凉的场景。刚刚出行就让我感到如此的沉重,我不敢想象我将见到怎么样的一种景象。
过了茅草寨就是坑坑洼洼的石子路。我走在一边是高山峻岭,一边是万丈深渊崎岖不平的道路上来回看着,我紧握着手里的小竹杠头,害怕随时有狗咬我,心里不时在嘀咕着同学,还不来接我,艰难的行进着。渐渐地, 我眼前明朗了一些。大约走了四十多分钟,忽然从竹林里窜出一条大黄狗,紧张的气氛终于加重了,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怎么办?????就这样我和那一条狗相持了近一个小时,同学“到了!”我不禁欢呼了起来。然而学生却告诉我这里每家至少养狗三到五只,顿时,胆颤心惊的情绪又笼罩在心头,原来这里的村庄相对比较松散,各个小寨之间都有很长的距离,所以养狗是用来看家护院的,看来今天的访问任务并不轻松。
在家访过程中语言成了我和当地学生家长交流的最大障碍。但当家长得知我是从遥远的内蒙古来这里支教老师时,表现出了让我惊讶的热情。倒茶上来是必不可少的,许多家长还为我开始准备午饭,更有甚者在知道我要来家访时就将家中的鸡给宰了,煮好饭等着我的到来。他们的热情让我感到惭愧,感觉到自己肩上负的担子,不教好书怎么能对得起这些热诚的乡亲?
这里的贫困也出乎我的意料:这里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县,然而这里的贫困程度比我通过电视杂志了解的更糟糕。竹子是这里的主要建筑材料,大多数人的家里都是住着几十年的木屋,里面是四处透风,再加上今天是下雨,外面下雨,木屋里照样也下着小雨,房间里摆设也很简陋:常见的是南方使用的小竹桌,几张凳子。条件好些的家中会有简单的衣柜、一台小电视;条件差些的将就着把全家的衣服放在床边,或者放在房间堆着去年的包谷上。
在和家长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许多人家里平时的生活十分困难,要靠天吃饭。由于人多,每人家里的土地又很有限;加上这里的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碰到不好的年份往往是颗粒无收。而孩子的学费主要就靠变卖粮食,如果年份不好,那就意味着孩子将面临着失学的危险。虽然也有不少家庭的成员出去打工,可由于文化水平限制,在外只能从事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也是仅供糊口而已。如此越穷越没钱上学,文化越低越穷的恶性循环造成了一代代人的贫穷、困难。
然而造成他们贫穷的不仅是自然经济上的,更有长期思想的落后。交通、信息的长期闭塞,使这里仍然保留有严重的重男轻女的现象。失学对于这里的女孩子是很普遍的现象,甚至不少女孩学习成绩很好,但是由于贫困,女孩子到了初中毕业,就要出去打工了。不少家庭在贫困的面前不是选择去积极的奋斗,而是消极的等待着国家的帮扶。如何解决束缚他们思想的桎梏也将成为制约这里发展的关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留守儿童,家里年轻的母亲一旦出去打工,就是永远的不回头,有的学生说,已经不记得母亲的样子了。我知道:“虎不食子”。但是在这里由于当地极端的贫困,一些做母亲的一出去,就是十多年。
经过整整一天的劳累,我终于坚持走完了大破和核桃上下两个寨子九个同学的家访。有简单的交流,也有促膝地长谈。这里人们的朴实感染着我,这里生活的贫困震惊着我,这里思想的愚昧也刺痛着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让这里早日摆脱这种现状,非一朝一夕;也许需要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从他们的孩童作起。也许正是这些富有朝气的孩子们中,我仿佛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就是在这里坚定了我要有一天去做一个爱心救助网站,帮助更多的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在大破村 ,虽然,我仅仅呆了三个多月,却铸就了我人生新的选择----那就是用我的后半生去救助更多的贫困山区孩子们。他们同样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
下图是当时我在大破村支教时老百姓住房、道路和小学
作者:丁立东作于贵阳市
上一篇:
贵州省遵义日报:圆贫困孩子读书梦
下一篇:
梦圆西部
相关栏目
助学故事
新闻报道
历届团队
荣誉证书
快捷服务!
网站地图
用户中心
手机访问
在线留言
助学部电话: 18921888981
在线资助
已资助学生
等待资助学生
已资助特困高中生
资助须知
北斗导航
组织简介
招贤纳士
助学公告
学生表格
爱心纪实
爱心足迹
真情感恩
爱心人物
获取荣誉
信息资讯
助学故事
新闻报道
历届团队
荣誉证书
地址:中国.重庆
管理网站
网站备案号:渝ICP备13007371号
在线客服QQ代码
爱心专员01:
爱心专员02:
爱心专员03:
爱心客服04:
爱心客服05: